(一) 背景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血脉。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使用功能日趋复杂。同时,地下各项工程施工的矛盾也日趋突出。在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时,由于缺乏地下管线设施分布的详细信息而导致管线设施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并造成了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科学、准确、完整的管理地下管线信息是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保障,也是各项城市功能高效运营的保障。 吉信综合管线平台引进和应用了大容量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综合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实时流量与液位测量与传输、实时数字图像监视与传输、模型理论方法、Web等技术,以服务于城市地下管线运行管理业务为宗旨,以综合管网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为目标,建立了一套从信息采集、通信、自动监控、工控软件、计算机网络,到管理信息系统等各层级,不同应用环境的操作流程及技术体系。 (二) 产品构成 1) 管线数据采集核查入库子平台 地下综合管网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综合管网的覆盖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原有的设备日趋老化带来的管道堵塞和负荷过重等问题,给地下综合管网的运行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现有地下综合管网的信息化不够系统,各种格式的数据并存,管网的变化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并统一存储,使得地下综合管网的规划、设计、施工不能掌握准确的管网资料,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事故影响。只有对现有地下综合管网的空间数据、资产数据、历史变化数据等进行高效的存储和管理,才能为其数字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为相关系统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条件。 传统的管网数据业务数据,主要以图形数据(CAD格式)与各类表格资料(包含各种属性信息)的方式存储、管理和应用,这样的方式在图表的联动查询、显示、以及信息统计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难以对整个地下综合管网进行充分的管理,无法直观方式展现地下管道建设状况,管网日常管理效率与现有资料利用率较低,无法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专业上的分析。 吉信综合管线平台中的管线数据采集核查入库子系统建立基于GIS管理模式的管网数据库,将管网数据以空间和属性数据一体化方式存储,不仅可以实现基本的地图显示和查询功能;同时,利用GIS提供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能力,为地下综合管网的规划管理、运行养护提供动态可靠的专业分析依据和方案。 数据采集核查入库子系统加工规范的、高质量的地下综合管网数据,主要以历年地下综合管线普查成果中的管网数据为基础,设计专业的、规范的管网数据表结构,集成相关管网图形数据及对应的相关属性信息,建设规范、标准的集图形信息与属性信息与一体的地下综合管网数据。其主要工作流程包括: 1) 标准化管网数据格式:对管网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定制数据入库技术路线,并按标准格式加工管网数据。 2) 管网拓扑关系检查:对原始数据中的拓扑错误进行查询定位,协助进行管网数据的补测。 3) 管网拓扑关系修正:对管网数据中的拓扑错误进行修正,构建准确、完整的管网拓扑关系修正。 4) 建立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建立结构完整,格式统一的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 2) 管线管理应用子平台 吉信综合管线平台中的管线管理应用子平台基本功能如下: 管线信息化管理功能:监理查错、管线编辑、查询统计、数据转换及导出、动态更新数据、打印输出、三维分析、断面分析、设备管理、事故分析、辅助决策。辅助功能:用户权限管理、图层管理、测量、地形图浏览、专题图制作输出、元数据管理等。以上述功能点为基本手段,吉信综合管线平台为各级用户(市政、通信、电力、有限电视、燃气、热力、工业等),各类复杂的应用场景和业务方向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使城市地下管线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真正能起到基础性的保障和服务作用: 1) 管线数据的共享与交换。为满足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管理需求和数据保密等要求,依据管线数据标准,实现管线数据共享及交换功能,为各类型用户提供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和应用服务,实现管线数据的共建共享。 2) 实现管线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地下管线共享交换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和工作流技术,达到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全面管理、流程控制、上下联通、实时监控等功能,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地下管线安全监管体系。 3) 针对管网建设、维护部门,建立逼真的地下管线三维虚拟场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自动化建模、三维展示、查询统计、开挖分析、碰撞分析等功能。 4) 面向决策层、城市应急防灾部门等部门,提供管线安全隐患排查决策服务、管线事故应急处置决策服务、灾后重建决策服务、地铁等大型工程对管线影响的决策服务和城市应急集成决策服务等,为城市管理和安全提供辅助决策。 3) 管线信息发布子平台 采用B/S架构,服务器采用ArcGIS Server,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相关的应用级信息服务。系统通过Internet互联网或城域网向相关政府机关单位以及公众发布相关的数据信息,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 (三) 管理特点 1) 融入“防消结合”的管理思想,实现对地下管线的立体化、数字化、实时化监管 吉信综合管线平台建立了一个全面、实时的地下管线安全信息采集、监视和预警体系,严格施工安全监管、落实地下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控制、支撑管理决策和事故应急指挥,通过体系化的地下管线安全管控平台,保障地下管线的公共安全。 2) 基于SOA技术,实现管线数据及应用共享 采取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技术,通过符合标准的、开放式技术架构,实现多级、多单位、多类型的管线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保护用户投资,保证数据 更新机制的落实,也保证了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基于这种方案同时也降低了项目实施风险,缩短了项目实施周期。 3) 集成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数字化管网 集成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等物联网新技术,在建立城市地下管网生产和管理流程优化应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地下管网实现可视化和多维表达,并且通过智能化分析模型,为实现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管理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环境。系统是一套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和应用于一体,规范、统一、安全、 高效的全新综合一体化管理应用平台。 4) 实现动态应急预案管理 动态预案生成指导事故应急指挥处理,在全面整合基础数据、实时动态信息,完善各领域知识库、各专业应用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智能生成,随着现场情况的进一步掌握、相关预案内容的执行、事态的发展变化,应急预案不断地进行智能调整、修正,动态更新待执行预案。 (四) 技术特点 1) 管线数据统一立体化 全面整合各类管线数据空间信息,通过多源多维数据交换与共享技术、GIS技术,实现管线齐全、管位准确、使用便捷、统筹维护,为施工提供全面、准确的管线信息,使地下管线信息全面亮化,不存信息死角。 2) 重点监控实时智能化 物联网、传感网、自动化技术的全面集成应用,在线感知地下管线“健康状况”,远程诊断功能及时排除地下管线的安全隐患。 3) 应急指挥数字化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BI技术,实现信息整合、实时指挥、智能分析、辅助决策,全面整合信息、流程、知识、管控手段,辅助领导决策,促进地下管线管控、城市安全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数字化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